發(fā)布
登錄 注冊

巖須Cassiope selaginoides Hook. f. et Thoms.

巖須是常綠矮小半灌木,高5-25厘米;枝條多而密,外傾上升或鋪散成墊狀,密生交互對生的葉。葉硬革質(zhì),披針形至披針狀長圓形?;▎味湟干?;花萼5,綠色或紫紅色,裂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;花冠乳白色,寬鐘狀。蒴果球形,花柱宿存?;ㄆ?-5月,果期6-7月。產(chǎn)四川西部、云南西北部、西藏東南部。生于海拔2000-4500米的灌叢中或墊狀灌叢草地。該種全草可入藥。

巖須的介紹

巖須是常綠矮小半灌木,高5-25厘米;枝條多而密,外傾上升或鋪散成墊狀,密生交互對生的葉。葉硬革質(zhì),披針形至披針狀長圓形?;▎味湟干?;花萼5,綠色或紫紅色,裂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;花冠乳白色,寬鐘狀。蒴果球形,花柱宿存?;ㄆ?-5月,果期6-7月。產(chǎn)四川西部、云南西北部、西藏東南部。生于海拔2000-4500米的灌叢中或墊狀灌叢草地。該種全草可入藥。

巖須的形態(tài)特征


巖須是常綠矮小半灌木,高5-25厘米;枝條多而密,外傾上升或鋪散成墊狀,小枝長5-7厘米,直徑2-2.4毫米,無毛,密生交互對生的葉。


巖須的葉硬革質(zhì),披針形至披針狀長圓形,長2-3毫米,寬(0.7-)1-1.7毫米,基部稍寬,2裂叉開,頂端稍鈍,幼時具1長達0.75毫米的紫紅色芒刺,背面龍骨狀隆起,有1深縱溝槽,向上幾達葉頂端,背面有光澤,無毛,腹面近凹陷,被微毛,邊緣被纖毛,以后變無毛,留下疏齒狀的殘余或全緣。


巖須的花單朵腋生;花梗長1.5-2.2厘米,有時更短,被蛛絲狀長柔毛,頂部下彎,花下垂,基部為苞片所包圍;花萼5,綠色或紫紅色,裂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長2.5-3毫米,無毛;花冠乳白色,寬鐘狀,長7-10毫米,兩面無毛,口部5淺裂,裂片寬三角形;雄蕊10枚,較花冠短,花絲長5-7毫米,被柔毛。


巖須的蒴果球形,直徑5-8毫米,無毛,花柱宿存。
巖須的花期4-5月,果期6-7月。

巖須的生態(tài)習性

巖須生于海拔2000-4500米的灌叢中或墊狀灌叢草地。

巖須的概述?

本屬概述
D Don in Edinb.New Phil.Journ 17:157.1834 常綠矮小灌木或半灌木。莖平鋪或上升。葉片小,互生或交互對生,鱗片狀,無柄,通常覆瓦狀排列成4行,或斜展而不為覆瓦狀,全緣,有時邊緣有流蘇狀緣毛,背面有1深槽或平坦或弓突。花單一,腋生稀頂生,常彎垂;萼裂片4—5,蕾期覆瓦狀排列,果期開展,不增大;花冠鐘形,白色或淡紅色,裂片4—5,短而外彎;雄蕊8—10,稀1 2,著生花冠內(nèi)側(cè)基部,花絲線形,纖細,花藥卵形,頂部有2芒,芒通常反折;花盤具10個鈍齒;子房上位,4—5室,花柱柱狀,柱頭單一,每室有多數(shù)胚珠。蒴果圓球形,室背開裂。種子細小,長橢圓形,勁直或彎曲,兩端鈍或具附屬物。約20種,分布北半球的環(huán)極地區(qū),南經(jīng)蘇聯(lián)、中國、日本、喜馬拉雅地區(qū)、克什米爾地區(qū)。我國有11種,產(chǎn)四川、云南、西藏,常見于高山。 本屬模式種:四棱巖須Cassiope tetragona(Linn.)D.Don 


亞科概述

E.Busch in Kom.F1,URSS 18:66. 1952.--Andromedeae Drude inEngler u.Prantl,Nat.Pflanzenfam.4(1):40.1897,pro trib. 通常為常綠灌木,植株大多無毛,稀有鱗片或腺毛;花通常5數(shù);花萼與子房分離,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幾無變化;花冠壇狀或鐘狀,花后脫落;花藥頂孔裂或縫裂,背部有芒或鈍形無芒;蒴果室背開裂,果瓣中部有隔膜;種子有翅或無翅。 約含16屬,主產(chǎn)美洲,大多數(shù)產(chǎn)暖溫帶,少數(shù)種類產(chǎn)歐洲和北西伯利亞,亞洲分布于東喜馬拉雅,南至東南亞巽他群島,1屬產(chǎn)非洲,限于馬達加斯加。我國有7屬:巖須屬、吊鐘花屬、木藜蘆屬、馬醉木屬、珍珠花屬、金葉子屬及地桂屬


本科概述

木本植物,灌木或喬木,體型小至大;地生或附生;通常常綠,少有半常綠或落葉;有具芽鱗的冬芽(主產(chǎn)非洲的歐石南亞科除外)。葉革質(zhì),少有紙質(zhì),互生,極少假輪生,稀交互對生,全緣或有鋸齒,不分裂,被各式毛或鱗片,或無覆被物;不具托葉?;▎紊蚪M成總狀、圓錐狀或傘形總狀花序,頂生或腋生,兩性,輻射對稱或略兩狀或高腳碟狀,稀離生,花冠通常5裂,稀4、6、8裂,裂片覆瓦狀排列;雄蕊為花冠頂部通常有芒狀或距狀附屬物,或頂部具伸長的管,頂孔開裂,稀縱裂;除吊鐘花屬Enkianthus為單分體外,花粉粒為四分體;花盤盤狀,具厚圓齒;子房上位或下位,(2--)5(--12)室,稀更多,每室有胚珠多數(shù),稀1枚;花柱和柱頭單一。蒴果或漿果,少有漿果狀蒴果;種子小,粒狀或鋸屑狀,無翅或狹翅,或兩端具伸長的尾狀附屬物;胚圓柱形,胚乳豐富。染色體基數(shù)X=(8--)12或13(--23)。約103屬3350種(D.J.Mabberley,1996.The Plant-Book.),全世界分布,除沙漠地區(qū)外,廣布于南、北半球的溫帶及北半球亞寒帶,少數(shù)屬、種環(huán)北極或北極分布,也分布于熱帶高山,大洋洲種類極少。我國有15屬,約757種,分布全國各地,生產(chǎn)地在西南部山區(qū),尤以四川、云南、西藏三省區(qū)相鄰地區(qū)為盛,這里也是杜鵑屬Rhododendron、樹蘿卜屬Agapetes的多樣化中心,且極富特有類群。此前曾記載國產(chǎn)屬還有伏地杜鵑屬Chiogenes[見《中國植物志》57(3)]、云間杜娟屬Therorhodion(見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3,《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》)、扁枝越桔屬Hugeria(見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3)。這3個屬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《Flora ofChina》中作下如下的修訂:Chiogenes=Gaultheria,國產(chǎn)的1種恢復其本來名稱: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.W.Smith;Therohoodion=Rhododendron subgen,Therorhodion(Maxim.) Drude;Hugeria=Vaccinium。本科的許多屬、種是著名的園林觀賞植物,已為世界各地廣為利用,我國常見的有杜鵑屬、吊鐘花屬、樹蘿卜屬的種類。杜鵑屬的木材是優(yōu)良的工藝用材。產(chǎn)我國北方的一些越桔屬植物的漿果,有極好的食用價值。此外從本科植物中提出過多種化學成分:主要有黃酮類、揮發(fā)油類、香豆素類、酚類化合物及二萜毒素,研究工作表明,黃酮類、香豆素類化合物有平喘、消炎的功效,從白珠樹屬中提取冬綠油(地檀香油)。上述成分用于醫(yī)藥工業(yè)和日用品工業(yè)。但已知杜鵑屬、馬醉木屬、金葉子屬的一些種,其葉、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,可引起人、畜中毒,毒性強的成分為四環(huán)二萜毒素、梫木毒素等,在利用上述植物時必須注意去毒問題。本科植物是環(huán)北極植物區(qū)系的重要組成成分,并在世界植被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,在我國西部、西南部高山、亞高山的濕潤山坡以上的北極灌木群落、高山石南灌叢、大西洋沿岸的歐石南灌木群落、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蘚沼澤植被、冰沼植被、非洲好望角的硬葉常綠灌木群落等等,它們建群種或優(yōu)勢種均為本科不同屬、種的植物。杜鵑花科分類系統(tǒng)的建立與發(fā)展已有漫長的歷史。O.Drude (1889.in Engler's Pflanzenfamilien)建立的4個亞科:Rhododendroideae,Arbutoideae,Vaccinioideae,Ericoideae,為本科的系統(tǒng)分類奠定了基礎(chǔ)。Benth.et Hook.f.,Gen.Plant.(1876),J.Hutch.(1932)等人基于子房下位,果為漿果特征,將越桔這一類從杜鵑花科獨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。本世紀以來也有眾多學者以各個學科角度再研究O.Drude系統(tǒng),并提出各自的見解,如H.F.Copeland (1944)、H.T.Cox(1948)、L.Watson (1965)、O.Hagerup等人,但Drude 系統(tǒng)仍被傳統(tǒng)地應(yīng)用。本志亦采納了O.Drude的概念,并認同E.Busch(1952.in Fl.URSS.Vol.18)所作等級上的更動。

巖須的品種分類

短梗巖須 Cassiope abbreviata Hand.-Mazz.
短梗巖須 水靈芝(四川茂汶)、短葉巖須(中國高等植物圖鑒)
常綠矮小灌木,高15-20厘米;枝纖細,密集,多次分枝,外傾或直立,小枝長5-10厘米,密生四行覆瓦狀排列的葉,直徑2-2.5毫米。葉近卵形,鱗片狀,長2.5-4毫米,鈍頭,有干膜質(zhì)尖頭,具干膜質(zhì)邊,背面隆起,無毛,有光澤,具1縱溝槽,長約為葉長的一半,遠離葉端,溝槽寬?;▎味?,腋生;花梗長約3毫米,密生蛛絲狀柔毛,頂部下彎,花下垂;花5,萼片近卵形,長約3毫米,寬2毫米,紫紅色,具狹膜質(zhì)邊;花冠鐘形,白色或粉紅色,長5-7毫米,口部5淺裂,裂片寬三角形,平展;雄蕊10枚,花絲短,無毛,花藥橢圓形;子房球形,無毛;花柱無毛。果未見?;ㄆ?-7月。
產(chǎn)四川(茂汶、筠連、松潘、黑水)。生于海拔3 800-4 000米的高山草地或巖石上。模式標本采自松潘。
本種葉背縱溝槽僅達葉長的1/2,花梗極短,而易于區(qū)別。


銀毛巖須 Cassiope argyrotricha T. Z. Hsu

銀毛巖須(云南植物研究)
常綠小灌木,高12-15厘米;分枝多,密集,直立或外傾,具四行覆瓦狀排列的葉。葉披針形或?qū)捙樞?,長4-5毫米,寬約1.5毫米,硬革質(zhì),背面彎拱,疏被銀白色短柔毛,有1深縱溝槽,向上幾達葉頂端,下部叉開,邊緣紅褐色,干膜質(zhì),有緣毛?;▎我?,腋生;花梗長2-3毫米,纖細,密被蛛絲狀絨毛;花萼5裂,裂片橢圓形,長4.5毫米,寬2毫米,先端鈍或尖,疏被銀白色短柔毛;花冠白色,長9毫米,外面疏被銀白色短柔毛,口部5淺裂,裂片寬三角形,平展;雄蕊10,花絲長2.5毫米,疏被柔毛,向基部加寬,花藥橢圓形,頂部芒長約1毫米,被柔毛;子房球形,直徑約1毫米;花柱長約3毫米。蒴果未見?;ㄆ?月。
產(chǎn)云南西北部。生于海拔約4 250米的山坡杜鵑屬植物的灌叢中。模式標本采自碧江。


睫毛巖須 Cassiope dendrotricha Hand.-Mazz.

 睫毛巖須(中國高等植物圖鑒)緣毛巖須(云南植物志)
常綠矮小灌木,高(6-)15-30厘米;枝條直立,少分枝或不分枝,密生四行相互接近而斜展的葉,呈輪廓方形的柱,直徑5-6毫米。葉線形,硬革質(zhì),長6-7毫米,下部寬1.2毫米,鈍尖頭,背面龍骨狀隆起,有1縱深溝槽,長幾達葉頂端,邊緣不具膜質(zhì)邊,但從基部到頂部有1列紅棕色斜向上的密剛毛,毛長達1毫米,幼時在葉頂部較密?;▎我?,腋生;花梗具黃褐色長絨毛,開花時長約2毫米,后伸長到1.5厘米,頂部下彎;花下垂?;ㄝ?裂,裂片卵狀長圓形,長約3毫米,全緣,無毛;花冠白色,寬鐘狀,長約7毫米,無毛,口部5淺裂,裂片平展;雄蕊8枚,花絲短,不伸出花冠外,無毛,花藥橢圓形;子房球形,無毛,花柱長約6毫米,無毛。蒴果球形,直徑約3毫米,包藏于宿存萼片內(nèi)?;ㄆ?-9月,果期10月。
產(chǎn)四川西部、云南西北部(維西、中甸、麗江、德欽、貢山)、西藏東部(林芝)。生于海拔3 400-4 400(-4 800)米的林中或草地石縫中。模式標本采于金沙江-瀾滄江之間北緯27°45' 的地區(qū)。


掃帚巖須 Cassiope fastigiata (Wall.) D. Don

掃帚巖須(中國高等植物圖鑒)血地紅(西藏亞東)
常綠叢生小灌木,高15-30厘米;枝條多而密,外傾上升成掃帚狀,直徑約4毫米,葉在枝上成四行,覆瓦狀排列。葉硬革質(zhì),卵狀長圓形,長5-6毫米,下部寬約2毫米,先端鈍,具淡綠色或棕色干膜質(zhì)的長約1.5毫米尖頭,老時常脫落,背面無毛,龍骨狀隆起,具1縱深溝槽幾達葉頂端,溝下部寬,叉開,邊緣具銀白色(老時灰色)寬膜質(zhì)邊,被柔毛狀纖毛。花單一,腋生;花梗長3-5毫米,密被長柔毛,頂部下彎,花下垂,基部具2-3片被緣毛的苞片;花萼5,萼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約3毫米,紫色,邊緣干膜質(zhì),全緣或具纖毛狀的細齒;花冠鐘狀,白色,長6-8毫米,口部5裂,裂片寬三角形,平展;雄蕊10枚,不伸出花冠外,花絲長約5毫米,粗壯,無毛,花藥短,藥室膨大;花柱圓錐形,基部增厚,柱頭鈍。蒴果球形,直立,5瓣裂;種子多數(shù)?;ㄆ?-7月,果期8-9月。
產(chǎn)云南西北部、西藏東南部。生于海拔3 800-4 500米的高山灌叢中或冰磧石石縫中。常成群落。克什米爾地區(qū)至不丹也有分布。
全株治氣喘。


鼠尾巖須 Cassiope myosuroides W. W. Sm.

鼠尾巖須(中國高等植物圖鑒)
常綠矮小半灌木,高4-7厘米,稀達12厘米;枝粗約4毫米,近直立或外傾,密生四行深綠色覆瓦狀排列的葉。葉小,卵形,長2-2.5毫米,寬約1毫米,先端干膜質(zhì),漸尖,長約1毫米,邊緣具干膜質(zhì)的毛狀裂片,兩面綠色,腹面無毛,背面凸起成橢圓形的泡狀,并伏生多數(shù)黃褐色細長剛毛。花單朵,腋生;花梗細長,長約2厘米,密生蛛絲狀的黃褐色長柔毛,近頂部突然下彎,花下垂,或稀直立;萼片4-5,寬橢圓形,長約4毫米,深紫色,無毛,具窄的干膜質(zhì)邊;花冠白色帶粉紅色,鐘狀,長約8毫米,口部5淺裂,裂片寬三角形,無毛;雄蕊8,較花冠短,花絲粗壯,長約5毫米,基部膨大,疏生微毛。蒴果球形?;ㄆ?月。
產(chǎn)云南西北部(麗江、碧江)。常生于海拔4 000-4 500米的裸露石巖上。緬甸北部也有。


矮小巖須 Cassiope nana T. Z. Hsu

矮小巖須(云南植物研究)
矮小灌木,高僅2.5-3.5厘米;分枝少,疏生,常3-5枝,枝上密生四行覆瓦狀排列的葉。葉小,卵形,長2-2.5毫米,先端鈍,邊緣具小鋸齒,齒緣有毛,背面有1縱溝槽達葉頂端,溝寬,下部叉開成三角形,無毛?;▎我?,腋生;花梗直立,長1-1.4厘米,纖細,被蛛絲狀褐色絨毛;花萼5裂,裂片長圓形,長約2.5毫米,兩面無毛;花冠長5-6毫米,白色,兩面無毛,口部5淺裂,裂片卵圓形,不反卷;雄蕊8,花絲粗壯,長約1.5毫米,疏被柔毛,花藥長圓形,芒長1毫米,疏被毛;花盤無毛;子房球形,直徑約2.5毫米,無毛,花柱棒狀,長1.5-2毫米,無毛;胚珠多數(shù)。果未見。花期8月。
產(chǎn)云南西北部。生于海拔約3 700米的陡坡上或巖石縫中。模式標本采自德欽。

本種近鼠尾巖須 C. myosuroides W. W. Smith,但葉背無毛;亦近短梗巖須c. abbreviata Hand. -Mazz.,但葉背溝槽寬并達葉端。其真正的近緣種可能是朝天巖須C. palpebrata W. W. Smith,但葉背有溝槽。故三者均可區(qū)別。


朝天巖須 Cassiope palpebrata W. W. Sm.

朝天巖須(中國高等植物圖鑒)

常綠矮小半灌木,高6-8厘米;枝條密而直立或外傾,葉在枝上四行密生而幾不覆瓦狀排列,多少開展,斜向上。葉片革質(zhì),披針形或近橢圓形,長2-4毫米,寬不及1毫米,先端鈍圓,基部楔形,背面平坦,僅近邊緣加厚,邊緣每邊各有3-5根長約1毫米的剛毛生于齒上,其余部分無毛?;▎味洌干?;花梗纖細,長約2厘米,先端直立或微下彎,密被黃褐色長柔毛;花萼5裂,裂片橢圓形或卵形,長約2毫米,紫紅色,先端圓形或鈍,無毛;花冠鐘形,白色,長7-8毫米,無毛,口部5裂,裂片卵形,長約2毫米,先端鈍;雄蕊8,花絲粗壯,長約2毫米,疏生柔毛,花藥卵形;子房球形,無毛,花柱長約2毫米,成熟果實未見?;ㄆ?-9月。
產(chǎn)云南西北部(德欽、貢山、碧江)。常生于海拔3 000-4 300米的高山風化巖石堆上或苔蘚灌叢中。模式標本采自云南西北部(無具體地點)。緬甸北部也有。
本種近巖須 C. selaginoides Hook. f. et Thoms.,但葉幾不為覆瓦狀排列,葉背面無溝槽。邊緣具長剛毛,花絲被柔毛而不同。


篦葉巖須 Cassiope pectinata Stapf

篦葉巖須(云南植物志)
矮小灌木,高15-30厘米;分枝多,粗壯,常直立,稀蔓生。葉片小,革質(zhì),覆瓦狀排列于枝上,卵形,長2.5-2.8毫米,無毛,基部寬,背面溝槽近達葉頂端,邊緣具篦齒狀鋸齒,稀鋸齒不明顯,齒尖具毛,老時毛脫落?;▎味?,腋生,下垂;花梗長2.5(-3)厘米,纖細,被蛛絲狀絨毛;花萼5裂,裂片卵形,長3-4毫米,紫紅色,先端尖;花冠白色,長約6毫米,兩面無毛,口部5裂,裂片卵形;雄蕊10枚,花絲長1.5毫米,被疏柔毛,芒長約1.4毫米,反折,被疏毛;花盤腺體狀;子房球形,直徑約1.5毫米,無毛,花柱長3毫米,無毛。蒴果小,直徑約2.5毫米,花柱宿存?;ㄆ?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產(chǎn)云南西北部。生于海拔3 200-4 600米的灌叢、草甸、巖石上或冷杉林下。常見。模式標本采自中甸。
本種可能是巖須 C. selaginoides Hook. f. et Thoms.與睫毛巖須 C. dendrotricha Hand. -Mazz. 的雜種。與巖須的區(qū)別在于后者葉交互對生,而與睫毛巖須的不同處在于后者葉長約5毫米,基部不叉開,花冠深裂。


墊狀巖須 Cassiope pulvinalis T. Z. Hsu

墊狀巖須(云南植物研究)矮小灌木,高僅3厘米;分枝多,密集,常成墊狀。葉不規(guī)則覆瓦狀排列,葉片長圓形,長約2毫米,寬約1毫米,先端具干膜質(zhì)的尖頭,邊緣干膜質(zhì),不加厚,具長1.5(-2)毫米的毛狀齒裂,具小腺體,稀邊緣稍加厚,背面平坦,疏被白色短柔毛?;▎味湟干?;花梗長1.5-2厘米,纖細,被絲狀黃褐色絨毛;萼片5,長圓形,長約3毫米,無毛;花冠鐘形,白色,長約6毫米,外面被微柔毛,內(nèi)面無毛,口部5淺裂,裂片寬三角形,平展;雄蕊8,花絲纖細,長約2.5毫米,花藥長約1毫米,芒長約1.5毫米,反折;子房球形,直徑約1.5毫米,花柱長約3毫米,無毛?;ㄆ?月,果未見。

產(chǎn)云南西北部。生于海拔約4 300米的山坡草地石隙中。模式標本采自碧江。


長毛巖須 Cassiope wardii C. Marq. & Airy-Shaw

長毛巖須(中國高等植物圖鑒)
常綠小灌木,高10-20厘米;分枝多,枝直立或外傾,頂部有茸毛,被四行不為覆瓦狀排列的斜展的葉。葉線狀披針形,長約6毫米,中部寬約1.2毫米,鈍頭,背面龍骨狀隆起,無毛,具1不達葉頂端的深縱溝槽,向基部變寬,2裂叉開,邊緣有密而長的茸毛,茸毛灰白色,在老葉上為黑褐色,長達3毫米,單一或2-3根簇生于突起的疏齒頂端,在幼葉頂端更密?;▎紊?,花梗長約5毫米,粗壯,被彎曲的淡黃色柔毛,中部以上下彎,花下垂;花萼5裂,裂片長橢圓形,長約3.5毫米,兩面無毛,白色,頂端紅色,上部邊緣疏生睫毛;花冠鐘狀,長約1厘米,白色,內(nèi)面基部帶紅色,兩面無毛,口部5裂,裂片寬三角形,平展;雄蕊10枚,不伸出花冠外,花絲被微毛。蒴果小,球形,直徑約2毫米,無毛,包藏于宿存的萼內(nèi)。花期5-6月,果期7-9月。
產(chǎn)我國西藏東部和東南部(米林、察隅、墨脫)。生于海拔3 900-4 200米的草地或路邊灌叢中。模式標本采自米林。
本種介于篦葉巖須 C. pectinata Stapf和掃帚巖須C. fastigiata D. Don之間,但植株粗壯,葉邊緣被密而長的茸毛,枝條頂部被茸毛而特異。

巖須的分布區(qū)域

巖須產(chǎn)四川西部、云南西北部、西藏東南部。

巖須錫金、不丹亦有分布。

巖須的食療或藥用價值

護花網(wǎng)的醫(yī)學信息及健康食療信息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診斷、醫(yī)療的依據(jù)。任何健康問題應(yīng)咨詢專業(yè)醫(yī)護人員,任何疾病的治療請遵醫(yī)囑。
終極護花任務(wù):愛自己,就從實際出發(fā),謹遵醫(yī)囑。對于疾病,不粗心大意、不推延、不放棄希望,勇敢面對,用愛來溫暖寂靜的世界,用心來呵護內(nèi)心的花田。
【彝藥】史補,草靈芝,巖靈芝。全草主頭昏目眩,神衰體虛,口干煩渴,風濕疼痛,腸胃氣滯,肝氣不舒,飲食無昧《彝植藥續(xù)》。
史補:主治風濕疼痛,腹脹腹痛,頭暈虛弱。頭暈?zāi)垦?,神衰體虛,口干煩渴,風濕疼痛,飲食無味。
巖須的全株(草靈芝):辛、微苦,平。行氣止痛,安神。用于肝胃氣痛,食欲不振,腎虛。
以上是花卉網(wǎng)(護花網(wǎng)veterinarykansascity.com)為你提供的有關(guān)“巖須”的花卉數(shù)據(jù),包括巖須的形態(tài)特征、巖須的生態(tài)習性、巖須的概述?、巖須的品種分類、巖須的分布區(qū)域、巖須的食療或藥用價值、巖須的介紹,你還可以查看花卉網(wǎng)更多 花卉 信息
花卉目錄
巖須
支付寶天天送紅包
- 微信公眾號 -
- 官方網(wǎng)站 -